讀到第五章時,思緒隨著Dr. Bessel提到的三種生存反應 – 「社交、戰或逃、凍結」而飄散,眼前文字漸趨模糊,越來越清晰的是2016年萬聖節前晚,我和朋友在美國加州柏克萊被襲擊的畫面。
那是一個接近午時的夜晚,朋友Michael停好車後我先從副座下車,坐在後座的是Sam,他從日本遠道而來美國觀光,是Michael的朋友。我站在人行道等Michael和Sam,眼角餘光看見一個人頭戴毛帽,身穿帽T從對街走了過來。正當我抬頭張望著並欣賞鄰居的萬聖節裝飾時,那人不知何時走到了背後襲擊,我的右臉感覺到強烈撞擊,爾後那人用手臂勒住我的脖子。頓時腦袋一片空白,身體失去平衡倒下,那人大概沒料到我會倒下也跟著我向左傾倒在地,在那之後我便不記得發生什麼事,直到意識回到當下,我趴坐在人行道上,並被眼前的畫面給驚呆了…那人拿著槍,超近距離指著Sam的臉說 “Give me everything!” 然後一把搶過Sam的Nikon單眼相機與背包就飛快地消失在對街的黑暗裡。Michael這時大叫 ”Call the police!“ 我慌亂地從包裡拿出手機,雙手發抖完全不知所措,驚魂未定下手機拿不穩摔到地上…所幸一位路人經過,我們像發瘋似地請求幫忙打911。不久後,三位警察和三輛警車抵達現場。做完筆錄,心情稍稍平復,透過微弱的路燈我驚見Michael的右半臉全是血,原來在我意識停滯時Michael去追那人,過程中發生追打,後來那人拔槍,槍的邊緣朝Michale的右臉揮舞劃下傷痕。不幸中的大幸是,Sam雖丟了貴重相機,但沒人因此喪命。自此,我買了防狼噴霧劑和小型警報器,即便是大白天走在柏克萊的路上都要將兩個姆指緊扣按鈕,保持高度警戒,這狀況維持了幾個月,後來搬離柏克萊到相對安全的城市才解除。反觀Michael,他似乎很快地在幾天後復原,還調侃臉上傷疤是與歹徒打鬥的英雄痕跡。
回想當時,我和Sam的反應完全停滯,但Michael竟能和那人追打起來,為什麼我們的反應如此不同?讀完Dr.Bessel的說明後才明白,大腦和神經系統的設計,本來就會讓我們在面對嚴峻情境時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目的都是為了要「活下來」。讓我們聊聊創傷者的行為與其大腦和神經系統運作,了解後有兩大幫助:1. 有些令人費解的創傷行為其實是可以被完美解釋的; 2. 從根本處了解才能有效治癒創傷。
所謂「異常」是「相對正常」而下的定義。因此,我們先粗略地了解處在「安全」環境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怎麼分工,使個體得以正常運作。
天下太平時各司其職
想像我們的身體內部是由一個規模很大的集團所組成,這集團有三大機構,最前線負責接收、判斷並傳遞資訊的機構是:邊緣系統(lymbic system),該機構會將外來訊息與資料庫做比對,並依緊急程度分別傳遞給另外兩大機構去做反應。緊急情況交由腦幹(brain stem)做最即時的反應以確保集團安全,其他的情況則交由新皮質(neocortex)去做決策,再進一步發號指令。大多時候,整個集團仰賴新皮質的決策來行動,而腦幹則是負責維穩,監控整個集團是否睡好、吃好、消化好以維持賀爾蒙平衡。倘若進入緊急狀態,腦幹則會啟動生存模式並暫時不予理會新皮質決策與指令,以最直覺的反應對抗威脅。
現在讓我們深入三大機構裡的部門,看看他們是怎麼協調運作的。
邊緣系統裡有三大部門:丘腦(thalamus)、杏仁核(amygdala)、海馬迴(hippocampus)。外部資訊從眼、鼻、耳、口、皮膚匯聚到丘腦,丘腦把資訊整合後送到杏仁核判讀資訊的性質。如果這筆資訊是非常緊急需要即時處理的,杏仁核會立馬送到隸屬於腦幹的部門叫下丘腦(hypothalamus),然後啟動生存模式對抗威脅。如果這筆資訊是正向的,或是沒有那麼緊急的,杏仁核則將之傳送到海馬迴進行資訊比對,海馬迴從記憶提取相關信息,然後一併送到隸屬於新皮質的部門叫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進行分析、決策、與指令。
最後,我們來看看執行單位 –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
神經系統每分每秒都接受到上述部門的不同指令,相當忙碌繁瑣。為此該單位發明出一套以集團安全為主要考量的判斷模式,透過安危等級來決定最終行動。整體來說,其行動依安危等級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社交參與(social engagement),發生在沒有威脅,或是安危等級較輕的情況,並由迷走神經腹側分枝(ventral vagal)負責行動。這時迷走神經腹側分枝會左右臉部表情、調整聲量等來優化社交參與。這裡所謂的社交參與是凡指人與人的互動,包括:打電話求救於家人幫忙、或是透過談判解決問題。若此時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救,安危等級會往上調整,並啟動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進行大家耳熟能詳的戰或逃(fight or flight),這時心跳加快、肌肉緊張、聲調上揚,全力擊退敵人或是全力逃跑。再不然,戰或逃行動失效並且危機沒有解除的話,安危等級往上調到最高,迷走神經背側分枝(dorsal vagal)甦醒,在極短時間內把組織的所有系統關閉,僅保留最少能量讓組織不至於死亡,這個行為就叫做凍結(freeze)或癱瘓(collapse),常見的包括:昏厥、呆滯、解離。
希望這部分能有助讀者了解最基本的腦部與神經系統運作方式。當身體內器官各司其職、合作無間時,就是位健康且身心平衡的個體。無奈,我們往往在人生道路上,於一個意外的時間點和不幸相遇,當不幸超出負荷能力時,就會導致內部亂序、功能喪失,進而體現在外顯行為上,便成了我們所理解的創傷反應。
下一篇,我們就從創傷反應切入,再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與其他技術比對內部組織發生的變化,如此更能有邏輯性地了解創傷。
♥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還行,歡迎轉發,但請標註出處及作者等相關信息,勿直接引用。
♥ 追蹤倪丹FB: https://www.facebook.com/nidanyeh/ (整修中,暫時關閉)
♥ 推薦書資訊:書名/心靈的傷 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出版社/大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