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聊「心理創傷」的書,如果你想了解創傷,這本書絕對是首選。作者 Dr. Bessel van der Kolk是精神科醫師,研究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超過40餘載,曾發表超過150篇研究論文。Dr. Bessel的文筆細膩,讀其文字伴有畫面,容易挑起情緒,因此有好幾處我的心隨之跌宕,創傷者的故事令人揪心,不禁感嘆:「許多被誤解成是個人問題的創傷反應,其背後竟有這麼沉痛的歷史,被誤解的時候肯定相當無助吧…」這本書針對創傷的各個面向進行剖析,資訊豐富且架構清晰,讀完定能大有所獲成為創傷知情者!
創傷者的經歷往往高潮迭起、曲折離奇,說故事者只消陳述事實就精彩絕倫、引人入勝。果不其然,本書首章搬出了從越戰劫後餘生的士兵,描述他回歸正常生活後的種種不正常,像是憤怒、愧疚、夢魘等,這些創傷後壓力症嚴重影響婚姻、親子關係與生活,以至於必須靠酒精、飆車、或瘋狂投入工作來逃避問題。
作者指出羞愧感(shame)是大多創傷者共有的感覺,而羞愧感正是蠶食創傷者靈魂的掠奪者,那如巨石般的壓力抑制創傷者的聲音,使其不敢說出曾經發生的事實。你一定感到很奇怪,什麼樣的情節竟讓一個受害者蒙受羞愧感?在毫無預警下被埋伏攻擊,同袍們不幸葬身於血珀之中,但…這不是他的錯,又何來羞愧之說?原來埋伏後還有一段更駭人的故事,花了他好些年才願意說出口。那年,被埋伏攻擊後隔天,他氣憤填膺地向鄰近村莊展開報復,殺害無辜農民、強姦婦女、殘殺孩童,從此他不再完整。他不知道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看見他們就彷彿那天的尖叫聲和血腥味依然攀附著。他再也不確定自己是受害者,還是參與者…羞愧與恐懼就像死去的弟兄們與村莊人們,冤魂不散。
把故事視角轉移到家暴、性侵等案例便不難理解羞愧感從何而生,到底自己是受害者?還是甘願參與者?
“我爸喝醉就發瘋拿皮帶抽我,但他是我爸…我能怎麼樣?”
”我媽經常情緒勒索我,可是她講得也沒錯,要是沒有她,我也不會有今天…”
”我先生只要那天賺不到什麼錢就會對我拳腳相向,可是他心情好的時候對我是百般呵護…“
”要是那晚我奮力反抗就不會被強暴成功了…“
矛盾的聲音時不時鞭打創傷者,當靈魂被羞愧感蠶食至所剩無幾時便只剩行屍走肉。創傷者經常被一個不經意的刺激帶回過去的苦痛,因而沒有多餘的空間去想像未來,漸漸地失去生活目標。
第一章可謂重磅登場,讀完後讓人著急地想看下去,因為作者最後強調邀請創傷者一再分享自己的故事並無法真正給到幫助,反之,有的還會造成反效果。這概念與想像的路數不一樣,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以為要多鼓勵創傷者說出故事以釋放情緒,看來這過時的觀念需要被修正。如同本書名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說明身體是怎麼記憶創傷,以及如何訓練身體扭轉記憶,使其明白自己已脫離威脅,最後奪回身體自主權,重返健康生活。由於內容豐碩,所以我將分三部分來和大家聊聊本書內容。
♥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還行,歡迎轉發,但請標註出處及作者等相關信息,勿直接引用。
♥ 追蹤倪丹FB: https://www.facebook.com/nidanyeh/ (整修中,暫時關閉)
♥ 推薦書資訊:書名/心靈的傷 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出版社/大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