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冠疫情大舉肆虐全球,那看不見的微小病毒卻比有形的猛獸更令人惴惴不安,不到一年的時間已奪走超過150萬條人命(還將會更多)。我在美國德州求學相當有感,社會氛圍詭譎,即便看不見病毒,也聞到了恐懼。恐懼是個會蔓延的藤,狡猾地向各方攀爬,日也爬、夜也爬,緩慢漸進地讓人難以察覺,直到有一天連一部十分鐘的Youtube影片都無法轉心看完,才驚覺我失衡了。
回想當時會失衡是完全可期的,才剛到美國三個月就從實體教室移到線上教學; 唯一的室友也在五個月後回國,留我獨自一人守著兩房公寓近3個月; 初到美國也沒幾個朋友。幾乎沒有什麼人際互動的生活,讓自認為超級宅的我都難以消受,那何止是孤獨…..更有淒涼、無助、和枯竭來落井下石,失去和悲傷也在雪上加霜。就像什麼調味料都混在一起,生活的口味變得令人厭惡,抗拒吃下每一口生活,靈魂感到飢餓,於是生存焦慮崛起。我氣得跟朋友說:「現在不要跟我講什麼諮商療法來自癒,我只想要回家!」當時頂著焦慮和恐懼盼著美國政府允許我境外學習,我明白只要回到家人身邊就安心了。
好加在,秋天就順利回到台灣繼續上線上課程。「回家真好!台灣真好!」我逢人就說。
如今已回到家人身邊近四個月,就像折翅小鳥回巢療傷,在安全的環境下我逐漸回到健康的身心。在「已恢復」時間點讀著留佩萱博士的尋找復原力,可說是相當有感,我認同她說的復原力在情緒、身體、大腦和關係裡。但我不禁好奇,若時間點往前推到「正在受傷」的我來讀這本書又會有什麼感受?想想當時正在受傷的我連一部Youtube影片都看不完,可能也無心談論復原力。要是當時有誰強迫我去面對復原力這議題,我可能會暴走。畢竟,正在受傷時候的我周遭支持系統很薄弱,美國整體環境又很惡劣,這時候談復原力無疑是對傷口的嘲弄。又如果是把時間推回到剛回台灣的我呢?我猜這應該是個最佳時間點,因為我能在相對安全的環境裡應用書中技巧療傷,唯有在安全的環境,心才有餘力照顧自己。
我所謂安全的環境,是泛指能產生安全感的環境,可以是家人、朋友、伴侶、社團、教堂、寺廟、諮商室、正念或是心理支持小組。我認為這是談復原力很重要的前置作業之一,否則我們的身心極可能處在戰或逃(fight or flight),或凍結(freeze)的狀態而無法放心療傷。這想法與作者在第四部所說的「復原力在關係裡」很類似,若與他人有良好健康的關係,自然也容易在這段關係中找到安全感,也才有能量去實踐書裡教的方法。留佩萱博士整合了相當多的研究知識在這本書裡,她用簡單方式和溫柔口吻詮釋複雜概念,幫助讀者融入文字裡。不過,我建議讀者放慢速度閱讀每個小節,因為作者安插了很多反思的機會,若略過這些反思小作業恐怕流於表面,忽略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涵,花個幾週讀完這本書是很正常的。我認為作者貼心之處在於,她示範自己是如何反思,好帶領讀者們一同練習。
其實,一開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點無所適從,即便作者用了很簡樸文字表達,我仍被龐大的研究訊息、心理詞彙、和反思小作業弄得有些暈眩,差點掌握不了閱讀的節奏。但後來我發現作者的慣用思維,就是帶領讀者看見「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包括自己與情緒的關係,自己與神經系統的關係,自己與大腦的關係。有了這層理解後我恍然大悟,所謂「復原力在關係裡」不僅是人際間的關係,還有自己與各種情緒、身體、好壞念頭的關係。當我們用正向的方式去看待這些「關係」,就能聽見它們要傳達的訊息,像是哀傷傳達了失去、內疚傳達了做錯事感到抱歉、大腦編故事為了彌補內心不安全感等。掌握這思維,這本書讀起來會更加流暢,也更能理解反思小作業的目的。
最後引用作者的話 ”復原力,一直都在你的內心“。換而言之,尋找復原力還得回到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方能慢慢帶出復原力。關於「存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 連結
♥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還行,歡迎轉發,但請標註出處及作者等相關信息,勿直接引用。
♥ 追蹤倪丹FB: https://www.facebook.com/nidanyeh/ (整修中,暫時關閉)
♥ 推薦書資訊:作者/留佩萱,出版社/遠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