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諮商學員通常需要在第一學期修「心理諮商理論」,老師會介紹11~15個主流學派。有的系所會要求學生選出一門適合自己的領導學派 (guiding theory),並運用在未來的技巧課程與實習,而有的系所則無要求。
鼓勵學生在第一學期選出領導學派的主因是,菜鳥諮商學員對自己與諮商領域尚處於探索階段,不確定要用什麼姿態去幫助人。根據Woodside, Oberman, Cole and Carruth(2007)的研究,學員在受訓之初會歷經自我懷疑與不安全感,因素包括:不確定自己是否要成為諮商師、懷疑自己成為諮商師的能力、看待諮商這件事隨著受訓有所改變、私人與專業界限的拿捏、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化。因此, 在不安的混沌中有一盞明燈指引,將會帶來莫大的助益,而領導學派就是那盞明燈,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琢磨自己助人的風格。
你可能跟我受訓前一樣,以為學理論的終極目的是要柏納海川,截各家所長以互補各家之短,然後融會貫通。這想法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多經驗與研究的磨練。對一個菜鳥來說簡直是紙上談兵,弄得不好就會演變成亂套招,害到自己與個案。因此,老師通常會鼓勵學生,先選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但仍保有開放的心態去接觸不同學派。
我在北德大第一學期既痛苦且快樂的一件事就是選擇領導學派。
為什麼說很痛苦呢?因為眾多學派,我見一個愛一個,卻又只能選一個的時候很痛苦。就跟選另一半一樣小心翼翼。雖說未來不是不能換,但就會希望可以是一拍即合的抉擇,省得日後麻煩。不過事實證明,我身邊有很多學長、姊們,跟最初所選的領導學派離婚,另擇以前壓根沒看上的學派再婚。在探索階段,與領導學派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事,衝突往往激發省思,藉由省思看清自己進而做出改變,或投身其他學派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舉例來說,有位學姊原本愛上敘事療法(narritavie therapy),後來她發現自己不喜歡對個案下指令(directive)有違她的作風,而且經驗使她更相信給予無條件關懷(unconditional regard)足以激發個案改變的動力,於是幾年後改嫁人本主義(person-centered therapy)。改嫁後她在諮商中找到更多成就感與滿足感。
探討學派間的比較時,沒有誰比較厲害,只有誰比較適合你。
說到這,有個重要觀念需釐清:運用某學派技巧「不等於」它就是你的領導學派。
會這麼慎重地強調定是其來有自,就像選伴侶一樣,你媒合的不僅是表面的東西,更要探究彼此的價值觀、性格、生活步調等。選領導學派也不單只是考慮技巧與處置策略,更重要的是,認同其哲思與人格發展的假設。Fear&Woolfe (1999)就針對諮商師「個人哲思」與所選「領導學派」的關聯性進行研究,發現兩者越是契合越有助於在諮商的發展。Hersch(2001)則認為諮商師對自己的哲思越清晰,越能有效提升對個案概念化的能力。舉我個人經驗來說,在接觸諮商前我就深信「此時此刻」與「覺察力」是構成「存在」的兩大要素,而我此生追求的不是快樂,亦不是卓越,而是「中庸」,白話點就是「平衡」。因為我相信平衡才能身心知足、內外合一,活出自己的本質。這樣的哲思與完形主義(gestalt therapy)不謀而合,當我讀到這個理論時瞳孔放大、激動到不能自己,彷彿他就是這輩子的真愛。
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件不輕鬆的事,更遑論要同步探索各學派主張的抽象概念。因此,很多學員會在這階段囫圇吞棗,針對看似容易操作的治療模型選學派。Spruill (2000)提醒各位學員不可本末倒置,這樣的作法會限制專業發展。
總結
選擇領導學派注重的是過程,主要用意乃透過閱讀不同學派理論刺激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哲思、價值觀、信仰與性格。同時,領導學派也扮演明燈指引角色,為我們初期的懞懂與不安提供方向。領導學派選定後並非不能更換,在受訓過程中越來越清楚各個層面的自己,屆時與領導學派發生衝突也是意料中的事,也許在那個時間點你將會知道什麼學派更加適合。最後,切勿只練習學派的技巧,而忘了探究其背後的哲思。唯有與領導學派深度契合,才能在諮商室裡發揮最好的效果。
參考書目
Fear, R., & Woolfe, R. (1999).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sell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2, 253-353.
Hersch, E. L. (2001). Making our philosophical unconscious more conscious: A method of exploring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 165-186.
Spruill, D. A., & Benshoff, J. M. (2000). Helping beginning counselors develop a personal theory of counseling.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0, 70-81.
Woodside, M., Oberman, A. H., Cole, K. G., & Carruth, E. K. (2007). Learning to be a counselor: A prepracticum point of view.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7, 14-28.
♥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還行,歡迎轉發,但請標註出處及作者等相關信息,勿直接引用。
♥ 追蹤倪丹FB: https://www.facebook.com/nidanyeh/ (整修中,暫時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