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不幸總讓我感到不安,卻又強烈吸引著我; 我好像無法置之不理,卻也無能為力。吸引我的並非不安本身,而是其背後想脫離苦痛的熱切、想活下去的奮力一搏。扭曲的精神健康是展現生命力極強的變異,為了在不健康的環境裡存活下來,讓心理與行為脫離常軌只為尋求一線生機,我欽佩如此堅強的意志。當我對精神健康議題著迷不已時,同時也開始思考要怎麼接近它。
最終,我選擇了心理諮商。
從思考到做出抉擇,再從抉擇付諸行動,直到2020年1月如願來到北德大(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共歷時4年。4年都可以讀完大學了…隔壁家的孩子都上幼幼班了…超進度阿肯都從單身狗變兩個孩子的爸了…可見我放棄原有的工作,來到心理諮商領域不是曇花一現的激情,是深思熟慮的熱情。
這四年我到底做了什麼,讓自己如此肯定要切換跑道?
雖是千言萬語道不盡,但若要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斷試探自己的熱情。
就像很多人花時間去探索自己到底是「喜歡」還是「愛」某個對象一樣,我就是在做這件事。然後我亦發現本質上是相同的,當你真心愛一件事或一個人時,會因為美好的面向陷入其中,更會因為不那麼美好的面相而持續陷入其中。同時接納美好與不美好,就會感到自在,感到心甘情願,最後臣服於自己的選擇。
這四年間,我一邊工作,一邊透過網路自修不少心理學相關學科、到大學旁聽課程、擔任實驗室研究助理、寫部落格、參加義務張老師培訓等。這些經歷都在原本定義的「興趣」上增添一筆「使命感」。使命感是演化而來的,透過時間與經歷的打磨發展出他人無法輕易動搖的核心哲思,最後把自己許諾給追求。我認為發展出自己的哲思在心理諮商領域來說相當重要,這議題會在下篇討論。
根據美國心理諮商協會定義(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心理諮商是由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或稱諮商師)提供引導幫助個案走出人生挑戰。但狹義來說,心理諮商有太多面向與層次,才讓外界不容易了解這項專業服務的全貌,以至於有些排斥。我認為以正在接受心理諮商培訓的角色最適合分享這類主題,羽翼未豐卻想振翅高飛的引頸企盼,還有誰比我更渴望成為一名心理諮商師呢?正因為「渴望」所以有前進的動力,但也因為「渴望」所以會傷痕累累。我想把諮商的美好與不美好記錄下來,分享給有緣的讀者。
♥ 若您覺得文章內容還行,歡迎轉發,但請標註出處及作者等相關信息,勿直接引用。
♥ 追蹤倪丹FB: https://www.facebook.com/nidanyeh/ (整修中,暫時關閉)